CN - EN

市场洞察

GHG Protocol范围二指南更新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09-05 浏览量:6270

本文摘要


2025年2月以来,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技术工作组对《范围二指南》(Scope 2 Guidance (2015))进行修订讨论,考虑到现有制度、经济性和市场共识,现行方案落地仍有较大的挑战。部分先进企业正在克服各种困难,开始逐步探索小时级别绿电交易实践,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绿色生产可持续运营。

本文作者:环保桥商务经理 高佳鑫


2025年2月以来,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技术工作组对《范围二指南》(Scope 2 Guidance (2015))进行了修订和讨论,核心调整内容为以下两方面:

1. 增加数据颗粒度:企业在报告清单中披露能源使用情况时,需要更精确的数据,如Location-based(基于位置)中时间维度(小时级别)和地理维度(局部地区电网)的用电情况,Market-based(基于市场)中精确匹配使用零碳能源或者绿证和实际用电的时间和地点;

2. 引入新核算方法:增加并列的影响报告“边际排放影响”(Marginal Emissions Impact,MEI),从项目实际消纳层面量化清洁能源对化石燃料的实际替代效果,并将市场区域能源差异和政策合规性要求等干预因素考虑在内,以系统性评估电网实际脱碳效果。

由于目前还尚未公布新核算方法的具体计算方式,无法评估其对企业未来绿证使用的影响。但增加数据颗粒度已经是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优化的方向,这对企业未来实现碳目标将带来重大影响。

01

指南修改的背景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体系经历了显著转型。自愿及强制性披露机制同步完善,国际通用的GHG Protocol、ISO 14064等标准与地区性法规(如欧盟CSRD)相互补充,推动企业从选择性报告转向标准化披露。

碳中和承诺从先锋企业的自愿行动逐渐成为主流实践,已有超过2,000家企业参与科学碳目标(SBTi),设立分阶段减排路径,范围2的间接排放管理成为关键考核指标。

在此背景下,部分机构和组织认为,随着披露框架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企业净零/碳目标的制度化普及,现行指南暴露出以下局限性:

(1)电力消费与绿电采购的时空脱节

企业通过市场化采购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或绿证)往往与实际用电在时间(月度/年度)和空间(区域电网边界差异)上存在错配,造成报告排放核算结果与实际气候影响之间存在偏差。根据Anders等学者的研究,全球通过使用RECs的宣称,使得Scope 2减排水平被系统性高估约19%[1]

(2)“名义减排”与真实气候贡献的鸿沟

现有指南侧重于合规性排放清单报告,但未充分反映企业用电行为对电网碳排放因子的动态影响,如在高峰时段购电或电力组成灰度较高的区域建厂,加剧化石能源依赖,但却可以通过购买绿证宣称减排。这种基于Market-based实现的“报告零排放”用于碳目标设定和品牌宣传,实际上并未真正推动电网整体脱碳。

基于以上问题,在2022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联合发起GHG Protocol标准更新,这是自2015年以来的最大规模的修订。 

02

实践所面临的挑战

结合当前电网技术发展、企业实践及国际政策协同趋势,增加数据颗粒度可能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制度挑战:现有绿证单独交易模式将无法满足草案的要求。

目前绿色电力证书使用的规则普遍是按照Green-e 要求的21个月窗口期进行匹配,地理空间一般在同一电力市场区域范围内即可。技术工作组正在讨论更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精确匹配时空的要求,这与24/7 Matching基本一致,这一改变将对现有的绿证(电证分离)交易市场将带来巨大的冲击,也对电力系统的实时平衡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24/7 Matching(24/7小时级匹配)是一种新型的绿电采购与碳排放核算方法,要求电力消费者的用电需求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每小时(24小时/7天)的时间尺度上完全匹配,确保每一度电的消费都对应同一时段内零碳排放的绿电生产。


中国绿证市场目前正处在“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2025年1-4月,全国绿证单独交易和绿色电力交易在全国绿证交易量中的占比约为6:4。根据《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中国绿证由国家能源局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按月统一核发,在交易层面主要以月度、季度和年度进行交易。


开展绿证24/7小时级匹配则意味着近60%的绿证交易面临规则的调整。这不仅对发电企业绿证库存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给用电企业和绿证交易平台带来挑战。一方面用电企业而言则需要有专员对不同时段绿证进行询价或竞价,另一方面现有平台需要优化平台功能以满足小时级绿证的匹配。

(2)经济性挑战:过于严苛的报告要求可能增加企业成本,导致企业的净零目标达成成本升高。

强制性要求绿电采购实行本地限制及小时级匹配可能导致企业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成本激增。基于WattTime机构2025年最新研究,实行本地限制及小时级匹配成本比“非本地年度匹配”高约600%。这部分成本来自于时段溢价,地域溢价以及交易与认证溢价。尽管小时匹配虽在理论上更精准,超高成本可能导致企业退出自愿采购。

(3)市场挑战:过于严苛的报告要求导致企业原有的碳目标达成可行性受阻,进而抑制企业碳中和转型的热情,反而阻碍清洁能源的有效部署。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的《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统计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增585吉瓦,占全球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92.5%,年增长率达到15.1%,创下历史新高。

但该表现仍然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通过的“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至11.2太瓦”的目标相比有所差距,例如非洲等地区拥有巨大的经济和发展机遇,但非洲可再生能源产能仅增长了7.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目前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尚未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阈值。

大多SBTi承诺企业、CDP披露企业使用Market-based数据作为减排进度指标,若采用更新后的核算方式,据相关研究测算,原本处于“达标”状态的企业中,约50%将落后于设定的碳目标[2]

因此,包括Amazon、Meta等企业主张聚焦推动电网整体去碳(如在缺乏清洁电力地区投资新能源项目),而不是过度强调报告口径的时空匹配,多源数据类型增加和结算复杂程度增大导致的额外经济成本,无论转嫁哪方,都不利于全球可再生能源目标的实现。

03

诸多挑战背后也蕴藏机遇,政策推动下先行企业探索实践

小时级匹配对于供电、用电、绿证核发等几个方面的数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另一面也有利于推动智慧电网的整体发展。通过融合数字技术实时监测智能调度,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高效利用和电力交易精细化市场化发展,逐步打通“源-网-荷-储”闭环。

电力分时交易机制的精细化是实现24/7清洁能源供应的制度基础。国家正在着力推动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2025年绿电交易以挂牌交易起步,推动跨区域输送交易,探索达成多年期绿电交易签约,推动在全国范围内满足电力用户绿电消费需求[3]

中国各省份在推进分时交易细化。截至2025年,全国29省现货市场试运行或正式运行分时交易细化,28省中长期交易全面推进“分时段、带曲线”,峰谷时段与实时电价联动动态调整。虽然中国的分时段签约主要是为了稳定电量电价预期,引导用户削峰填谷,但同时对购售电的精细化管理无疑有助于推动绿电交易中的环境权益的小时级匹配。

储能系统作为“时空转换器”,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小时级匹配的重要支撑。国家发改委近来出台的一系列通知提出,要推动高比例清洁能源上网,“源网荷储”一体化,鼓励就近就地消纳,提升存量,优化增量;规范新型储能并网接入管理,优化调度运行机制[4]

储能已成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的“刚需”,且经济性持续改善。风光场站配套部署集中式储能,平滑电网可再生能源供给曲线;用户侧储能或者分布式/共享储能削峰填谷,商业模式已被验证。

例如,宁德时代与蜀道集团合作的金堂200MW/400MWh储能项目(2025年投运),采用“智慧储能”模式集成BMS与EMS系统,通过峰谷套利和需求响应,预计5年收回投资。项目创新性探索“储能+微电网”模式,为工业园区提供零碳能源供应,用电成本降低15%~20%。

河南光山县美丽乡村分布式智慧能源项目构建了“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实现清洁能源供给占比超50%,可再生能源接纳能力提升20%,户均年停电时间小于90分钟。项目采用5G+AI调度算法,使冷热电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达80%,为县域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样板。

中国通过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创新储能技术应用和构建智慧电网体系,也同步推进了24/7无碳电力使用的可能性。在绿证市场,同样也已经有机构先行尝试。


EnergyTag是一项由非营利组织主导的全球倡议,核心目标是制定“小时级”细颗粒能源证书(Granular Certificates, GCs)标准,企业可以按小时追踪并证明自身电力真正来自零碳能源,让“24/7无碳电力”从口号变成可核验的数据链。


万华化学成为首个落地EnergyTag实践的大型制造企业。2024年,公司与欧洲能源区块链企业FlexiDAO合作,在烟台基地部署小时级溯源系统:通过接入省级现货市场数据与本地光伏、风电、储能的实时出力曲线,每60分钟自动生成可核验的“无碳能源证书”,并与生产线负荷实现逐小时匹配。项目首年即实现73%的24/7清洁电力占比,预计2026年随二期光伏+储能投运后可提升至90%以上。

国际上,谷歌、微软、EDP、Iron Mountain等100余家国际公司已签署联合国“24/7无碳能源契约”,并依托EnergyTag框架在欧洲、北美采购小时级绿证,推动数据中心、办公楼宇实现全时段清洁用电。

虽然目前已有相关案例,但企业要通过实现地理和小时级可再生能源电力匹配仍然很困难,以谷歌为例,其早在2017年就实现100%可再生能源采购目标,但根据其2025年的环境报告,其24/7的零碳能源比例仅有66%。

04

企业应对策略

目前《范围二指南》尚处在修订阶段,离正式发布还有2年时间(预计2027年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指南的修订也设立了征求意见阶段以收集来自多个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反馈,最终目标始终是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建议企业以“标准跟踪+试点实践”双轨策略应对范围二指南更新:

(1)持续关注标准修订进程:GHG Protocol对范围二指南的修订将显著影响企业碳核算与目标设定。企业需动态评估其气候声明与新版方法的兼容性,并关注CDP、SBTi等多框架协同要求(如欧盟CSRD与ISSB IFRS S2的联动),以避免合规风险交叉传导。

(2)逐步优化绿证采购标准:绿证市场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可再生能源使用目标的需求推动,在成本可控、市场可供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考虑逐步提高采购绿证的时空匹配程度,如由21个月窗口期转变为年度一致,再到进步到月度匹配,优先选择同一电网区域内的可再生能源电站产生的绿证。

(3)适当参与绿电试点项目:为应对小时级匹配的严苛要求,企业可优先参与中国绿电小时级市场化交易试点(如浙江、广东等省份),通过物理直连或储能技术实现绿电与负荷的实时匹配。

范围二调整更新的方向虽然计算方式严苛并存在重重挑战,但也恰与国家推动可再生能源使用及消纳政策目标路径趋同。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零碳园区”“绿色工厂”等试点项目,建设项目时提前规划源荷匹配、绿电直连,实现供给电量清晰的物理溯源的模式,是未来企业满足碳核算要求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目标的理想路径,也是产业绿色变革的重要抓手。


参考资料:

[1/2] Anders Bjørn, Jens Friis Lund, and Matthew Brander. 2025 Environ. Res. Lett. 20 024004.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48-9326/ada45a/pdf;

[3]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

[4]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文引用部分已标注出处,引用时可能有删改。本文为原创文章,著作权属于环保桥(上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公司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文章转载/媒体合作请发邮件至:publication@climatebridge.com

业务咨询/商务合作请发邮件至:business@climatebrid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