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EN

市场洞察

CCER重启在即,这次与7年前有何不同?

发布时间:2023-11-30 浏览量:565

前言

2023年“碳圈”的焦点莫过于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全面重启。铺垫了一整年后,市场终于在今年10月迎来了政策的密集发布期:新版管理办法、首批4项方法学、项目设计实施指南、注册登记规则、交易结算规则等先后出台,CCER(国家核证减排量)微信指数也同步出现暴涨,围绕几项新规的对比解读和增量市场的预测层出不穷,CCER重启一时间成为“碳圈”从业者之间的最热话题。

重启前的预热已经到位,只待发令枪的响起。在巨大的机遇面前,项目业主、服务商、金融机构甚至普通人都希望能够从中分到一杯羹。这种期待不亚于7年前CCER市场诞生之时对碳交易新机遇的憧憬,尽管时空背景已发生了巨大转变,碳市场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们,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推动市场的稳健发展,共迎绿色市场新机遇。

微信图片_20231128104654.jpg

《管理办法》发布后,关键词“CCER”整体指数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微信指数)


01

探索:从CER到CCER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通过《京都议定书》并在其确定的三种碳交易机制之一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中引入了“核证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即CER)。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CDM项目),由此产生的经认证的减排量(CER)可部分用于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所承诺的限制和减少的排放量。

中国于1998年5月29日签署《京都议定书》, 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为了促进CDM项目在中国有序开展,2004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出台《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以首批9个项目为起点,中国开始积极参与CDM项目开发和交易,项目数量和年减排量长期保持世界第一。但随着欧洲市场对CDM的需求降低和《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的到期,CDM项目在中国逐渐降温。2009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国家发改委也开始酝酿CCER交易规范性文件。

2012 年6月和10月,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及《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标志着CCER市场正式启动。2014年首批CCER备案完成,2015年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上线,对CCER项目进行审定、注册、签发后公示,获签发的减排量可进入交易所交易。配合2013年启动的7个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CCER市场规模开始快速扩张:2012至2017年期间,国家发改委签发了约7,8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CCER,备案了12批次近200个方法学(国家能源局披露)。

然而,受到由于试点碳市场前期配额宽松、各地履约条件限制等因素影响,CCER供大于求,价格和交易量逐渐萎缩,五年时间仅消化约3,200万吨(路孚特数据)。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为由,暂缓受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证机构、交易机构备案申请,CCER交易进入存量阶段。


02

转机:全国碳市场上线 CCER重启势在必行

2018年3月1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组建生态环境部,并整合入国家发改委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此后CCER的主管部门从国家发改委调整为生态环境部。随着2020年9月22日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作为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的补充,CCER交易市场迎来了重启的转机,社会各界对CCER市场重启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市场对于CCER的需求量再次上升,仅在第一个履约周期清缴中就消耗了3,273万吨。加上社会各界积极践行低碳所产生的减排量注销需求,以及未来全国碳市场扩容的预期,仅靠存量CCER难以满足市场增长需求,重启CCER市场势在必行。

2022年10月,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在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力争尽早启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各项配套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在2023年紧锣密鼓地展开。

k1.png

2023年CCER市场重要进展


k2.png

2023年CCER相关政策发布


在配套管理制度发布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今市场重启前的准备工作比起2012年CCER市场首次启动时要更为稳妥。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出台暂行办法后,随后10月发布了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次年1月和3月分别备案第一批交易机构和方法学,2013年10月上线交易信息平台,再到2015年1月注册登记簿上线运行,CCER市场框架基本完善,但减排量的交易依据各交易机构制定的交易细则进行,试点碳市场之间的差异也导致CCER交易分散。

如今生态环境部在出台管理办法的同时,第一批方法学、项目设计实施指南、注册登记和交易结算规则等紧随其后发布,市场制度基础更加夯实。此次组建统一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也已经准备就绪,为市场重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此外,生态环境部通过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合作建立部际联合监管机制,能够发挥各自优势,明确主体责任,强化市场和数据质量监管。

总体来看,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运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各部门和市场各参与方之间的通力配合下,逐步完善制度体系,规范交易活动,才能确保市场重启的稳定有序。


03

机遇:迎接潜力巨大的绿色市场

2012年时,我国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是为了响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为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积累经验,奠定技术和规则基础,属于一项“全新的探索性工作”。在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进“双碳“工作的背景下,碳市场建设成为重要任务之一。如今CCER市场作为我国碳交易机制的一块重要拼图,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手段。确保交易活动的规范性,有利于我国碳市场与国际通行做法和《巴黎协定》全球市场机制要求保持一致性,为今后国际对接创造条件。

截至2023年11月1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超过4.16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230亿元人民币,两年多来运行整体平稳有序,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得到增强,以市场机制实现减排的成效达到预期目标。在CCER市场重启后不久,全国碳市场也将迎来扩容。随着钢铁、水泥、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CCER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据方正证券预测,“十四五”期间(2023年-2028年)CCER 的潜在需求量为2-6亿吨,潜在需求市场为124-347亿元。

CCER重启将给我国碳市场注入新的动能,如何把握这一机遇也成了控排企业、项目业主、碳管理机构等各方关注的焦点。环保桥作为中国最早从事碳资产开发和碳中和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以及国内国际碳交易市场最为活跃的开发商和贸易商之一,未来也将积极参与即将重启的CCER市场,发挥自身在生态碳汇项目投资和开发咨询、碳减排项目开发咨询、碳中和解决方案咨询、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等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为碳市场参与各方创造价值,也为碳市场健康发展,推动“双碳”进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