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定效应: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不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从企业发展和国家GDP等方面考虑,其效益是明确的;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效益,是未来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并且未来的收益折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折现率。对于执政期只有4年或者8年的美国总统而言,可能在其执政期内都看不到控制温室气体带来的正效益,因此其拒绝参与《巴黎协定》,从这个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大多数执政者的“错误”选择。
2、反射效应: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
碳交易市场的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规避气温上升给未来带来更大的损失,但这个损失是基于推测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碳排放受控的企业现在就需要为此承担成本,这个是确定性的损失。在此情况下,大多数控排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未来承担更大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的损失,而不是承担现在确定性的损失。因此,控排企业从心理上是拒绝参与碳交易市场的。
3、参考依赖: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
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控排企业,是否参与控制碳排都是看其他国家或者其他企业是否参与,和别人相比我收益(损失)多还是少。比如,之前美国就要和中国比较,中国不减排美国也不减排。控排企业企业之间更是如此,尤其同一行业的企业,如果某一企业因为造假获得了利益,之后大多数企业都会效仿。
4、损失效应:大多数人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
如前文所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的收益是未来的,而损失是当下的。因此,政策制定者和企业从心理上都是拒绝碳交易市场的。
通过前景理论来看,建设碳交易市场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是要跨过了一道心理障碍的;即使在执行层面跨过了此障碍,还要面临控排企业的层层障碍。